每年雨季,是云南野生菌生长最旺盛的时节,也是人们走进山林捡菌子的传统时节。然而,最近一段时间,社交平台上一些“野生向导带你上山捡菌”的内容走红,采菌从一种乡土生活方式变成了热门的“旅游套餐”——每人付费几十元到一两百元不等,不仅能体验“原生态”,还能拍下满满一筐菌子的短视频,分享到朋友圈。这种看似接地气、亲近自然的方式,实则正对森林生态构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一些地方的“采菌热”,已远远超出自然可以承受的负荷。为保障游客“有收获”,不惜带人走进密林深处,甚至突破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和核心区。而游客在采摘过程中,常常不分菌种,不论成熟与否见菌就采,有的甚至用铁耙子刨,破坏地下的菌丝。这种掠夺式的采摘方式,不只是让菌子变少那么简单,而是直接撕裂了森林生态的肌理。另外,采菌人群的增多也带来了垃圾遗留、林间火种管理难度加大等额外风险。
其实,采菌本身并不是问题。在云南的很多地区,采菌是很多地方雨季的一项重要经济收入来源,承载着人与自然共处的智慧和节制。然而,问题在于,一旦变成商业项目,尤其是没有监管的“野导带团”,短时间内的大量人流和强烈的“结果导向”,极易破坏生态。
当前,一些地方已经出现治理苗头,比如在保护区周边设立卡点、加强巡护、劝导违规进入者,但效果仍有限。一方面,山区地形复杂,执法难度大;另一方面,社交平台上的采菌热不断“种草”,新的游客和商业团体源源不断涌入。
展开剩余57%因此,要给“采菌热”踩下刹车,必须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应加快对采菌类“生态体验旅游”的管理制度建设。林草、文旅、生态环境等部门应联合出台规范性文件,明确哪些区域可以组织采菌活动、哪些方式必须禁止。特别是要坚持“非保护区原则”,严禁任何形式的商业采菌团队进入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及生态脆弱带。
推动采菌活动向“可持续模式”转型。昆明晋宁、红河石屏的一些林地承包者,开创了对照森林承载力设定采摘上限、设置固定路线、进行安全培训、增设科普环节的做法。在这种模式下,“采”只是体验的一部分,“认知”与“敬畏”才是核心价值。
同时,必须打击和整治“灰色旅游链条”。对那些在平台上招揽游客、无证组织入山采摘的“野导”,要坚决查处。社交媒体也应承担平台治理责任,对相关营销内容加强审核,杜绝“踩红线”的“打卡笔记”和“变味教程”引导公众走偏。生态旅游不是“博眼球”的工具,而是建立人与自然正确关系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在宣传层面要改变导向,从“带回一筐菌”到“带走一份理解”。拍照代替采摘、科普代替乱挖,引导游客参与自然体验的新方式,把注意力从“获得物质”转向“获得知识”和“建立敬畏”。
“山珍虽美,取之有道。”野生菌是大自然馈赠给云南人的礼物,但任何一种馈赠都不是无限供应的。在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把生态踩在脚下换取短期收益,是对未来的不负责任。真正的生态体验,不应是采到多少菌子,而是能否在一个朴素的菌盖下,读懂一整片森林的呼吸。
开屏新闻评论员 杨质高
一审 资渔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刘自学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
发布于:云南省涌融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