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会在保持原文语义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细节描述,改写这篇文章,同时控制总字数变化不大。
---
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挑起者,但在这两场战争中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人死亡人数达到了177.3万,受伤、被俘及失踪者累计高达714万。战争带来的饥荒、贫困和瘟疫又夺去了超过630万人的生命。整体来看,战争导致的德国军人和平民死亡总数几乎占到了战前总人口的9.5%。此外,战争所需的直接军费高达惊人的800亿马克。战争期间,德国的工业生产骤降了43%。战后,德国不仅失去了约10%的人口,还失去了将近七分之一的国土以及所有海外殖民地。
根据一战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德国必须在30年内向战胜国支付高达1320亿金马克的赔偿金和利息。德国还被迫交出大量军备:包括5000门大炮、2.5万挺机枪、3000门迫击炮、1700架飞机、5000台机车、1.5万节车皮、5000辆卡车,以及其全部公海舰队的舰艇。位于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被协约国军队占领长达15年,莱茵河东岸50公里范围内禁止德军设防。德国的陆军和海军都被严格限制人数和装备数量,而空军更是被完全取缔,不得拥有任何航空力量。
展开剩余86%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让德国在领土、人口、军事力量和海外资产等多个方面遭受了巨大损失。正是在这样的严峻背景下,德国社会急切希望打破凡尔赛条约带来的束缚。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正是抓住了这种普遍的民族不满情绪,从而获得了政治上的崛起。希特勒在执政初期实现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德国历史学家哈夫讷在其著作《解读希特勒》中,将希特勒统治的十二年划分为两个阶段:前六年被称为希特勒的“黄金时代”。
哈夫讷描述这段时期时说道:“这六年内取得的成就让希特勒的敌人和支持者都感到震惊,几乎没人相信他能实现如此快速的发展。”然而,后半段的六年则充满了“错误”、“失策”和“罪行”这样的负面词汇。另一位德国历史学家费斯特,在被誉为史上最杰出的《希特勒传》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希特勒在1938年底因一次暗杀而死亡,那么大部分德国人或许会将他视为国家的伟大设计师,甚至是德国历史上的“完成者”。1939年成为了希特勒和德国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1939年之前,希特勒更多被外界视为一个建设者和复兴者,而在此之后,他则成为了毁灭世界的超级战犯。希特勒上台前的德国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当时,德国有300多家造纸厂和20多家印刷厂昼夜不停地生产钞票,满足国家银行的印钞需求。通货膨胀极端严重,早上买面包的钱,到晚上连面包渣都买不起。纸币失去了价值,沦为废纸。甚至有德国儿童开始用纸币搭积木玩耍,因为这样比买玩具更省钱。
希特勒上台不到一年,德国失业人数便从六百万锐减至两百万。1933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为737亿帝国马克,而到1934年,已飙升至1264亿帝国马克,之后的经济几乎每年都以惊人的速度翻倍增长。希特勒执政四年后,德国的失业率从超过30%骤降至几乎为零。同时,德国完成了全国高速公路网的建设,重塑了重工业基础,并打造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到1939年,德国的人均工业产量提升了108%,人均消费品产量增长了39%,工人的实际周工资也上涨了24%。当国内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后,希特勒开始实施他的帝国扩张策略。他最初的对外扩张并非以战争的形式进行,而是采取了谨慎的试探性步骤:1935年通过全民公决收回了萨尔区;1936年德军进入莱茵兰非军事区;1938年3月,德国完成了与奥地利的合并;同年9月,慕尼黑会议后,德国获得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
这些领土扩张基本都通过和平谈判和“合法”手段获得。尽管这种“合法”扩张实际上是与英法等大国达成默契,以牺牲小国利益为代价换来的,但与1939年后直接通过战争夺取领土的方式截然不同。希特勒曾自豪地宣称:“我将1919年被剥夺的领土重新纳入帝国,把那些被迫离开我们怀抱、备受痛苦的德意志人召回家园。在完成这些时,我尽力避免流血,避免给我的民族和其他民族带来战争的灾难。”
直到1939年对波兰发动战争前,德国的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经济摆脱了危机并实现快速增长,军事力量逐渐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领土得以扩展且没有爆发战争,国际地位逐步提升。如果希特勒能在此时收手,或许第二次世界大战本可以避免。那么,如果没有二战的爆发,今天的德国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事实上,希特勒自上台之初就开始筹划战争,因此他所有政策的核心目标都是为了战争做准备。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军事化的经济调控机构:1933年至1936年秋,帝国经济部是最高的中央管理机构,下面分设多个专业管理局,负责工业、农业、对外贸易和物价等各方面工作。若希特勒不发动侵略战争,德国不会大力发展军工产业,而如果没有这些军工企业吸纳大量失业人口,所谓纳粹的“经济奇迹”也无从谈起。
纳粹的经济发展模式本质上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大资本家利益的结合。这种模式极大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对于致力于战争准备的纳粹政权而言,是实现战略资源集中配置的理想方式。但其缺陷在于缺乏有效竞争,导致资源配置低效,技术和管理创新受阻。希特勒执政前六年的所谓“成功”,实则建立在透支未来财富和潜力的基础上。
这种完全依赖战争的经济模式一旦停止扩张,就会导致整个体系崩溃,届时希特勒和庞大的德意志第三帝国也将瞬间瓦解。虽然占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激发了民众的民族狂热,但并未根本解决德国的社会矛盾。希特勒通过不断借贷和发展军工产业刺激经济,解决失业问题。一旦扩张停止,法西斯政权必将陷入内部崩溃。解决这一矛盾的出路只有两个:一是改变现有发展模式,二是通过对外扩张获取更多资源和市场。
希特勒自始至终选择了后者。表面上纳粹党是通过合法民主选举上台,实际上,纳粹冲锋队在背后用暴力和威胁打压对手。纳粹党掌权的全过程,是一场披着“民主”外衣的暴力夺权。正是这种暴力为纳粹日后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埋下了隐患。假如希特勒死于1938年秋天,当时的德国人可能会发现这位“伟大元首”实际上通过暴力摧毁了国家制度。
希特勒在世时还能掌控全局,但他一旦死去,德意志第三帝国就陷入无继承制度、无宪法、无政党活动的真空状态。国家政治生活被完全破坏,经济依赖于未来透支的垄断体系。元首死后,戈林、希姆莱等权力野心家会迅速蠢蠢欲动,准备争夺政权。即使希特勒在发动战争前去世,纳粹极权体制的继任者极可能仍会挑起战争。退一步讲,即便没有热战爆发,德国与其他大国间的冷战乃至军备竞赛和经济战也难以避免。
德国一开始就在与三个超级大国——拥有全球第一工业实力的美国、领土最广的苏联,以及殖民地最多的英国——展开竞争。作为一个中等规模国家,德国单挑这三个超级大国,从根本上就注定了失败。即便战争未爆发,德国的资源也迟早会在这场漫长的军备竞赛中被拖垮。
---
如果你需要我调整某部分风格或者加更多细节,告诉我就好!
发布于:天津市涌融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